面对五花八门的营养学信息,我们能信谁的_

admin 次浏览

摘要:这是你与&食物攻略&的第64次相遇全文共22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营养知识的不断普及,大众能从不同渠道获得越来越多的营养学知识。随便点开一个短视频平台,都能很轻易地刷到教人怎么吃才健康的视频。 但随之而来,各种不同的信息也给大众带来了很多困惑。 比如,上一个视频才刷到某某三甲医院的医生说,你胖不是因为你肉吃多了,而是碳水吃多了,你应该少吃碳水,甚至生酮饮食(一种高脂肪

这是你与&食物攻略&的第64次相遇

全文共22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营养知识的不断普及,大众能从不同渠道获得越来越多的营养学知识。随便点开一个短视频平台,都能很轻易地刷到教人怎么吃才健康的视频。

 

但随之而来,各种不同的信息也给大众带来了很多困惑。

 

比如,上一个视频才刷到某某三甲医院的医生说,你胖不是因为你肉吃多了,而是碳水吃多了,你应该少吃碳水,甚至生酮饮食(一种高脂肪、低碳水,以脂肪代谢产生的酮体来代替葡萄糖供能的一种饮食方法)。

 

下一个视频又刷到了某营养教授说,每天必须保证一定的碳水量,不然你的脑子会转不动,影响你大脑的正常工作。

 

到底应该听医生的还是营养专家的?

 

再比如,之前看新闻说,多吃糖容易发胖,好不容易从嗜甜如命,慢慢养成了尽量少吃糖,买饮料时看一下配料表,尽量选0卡代糖的。过了一阵突然又看到新闻说,喝无糖饮料的人群发胖率反而更高。

 

彻底凌乱了,到底该信谁说的?

 

诸如此类的相悖的信息层出不穷,到底哪些是为了博流量,哪些才是可信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一起做个小实验。

 

不管你知不知道这件事,先当作不知道,跟着我的思路走。

 

前一阵子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主持人拿威尔史密斯老婆的光头来开玩笑,惹怒了台下的威尔史密斯,上台就给了主持人一巴掌。

 

你是否支持威尔史密斯的打人举动呢?

 

我现在告诉你,威尔史密斯被惹怒是因为他的老婆因病头发才掉光了,主持人在台上开玩笑的时候,他老婆在台下已经很尴尬了。

 

这个时候,你是否支持威尔史密斯的打人举动呢?

 

那我再告诉你,其实当时主持人并不知道威尔史密斯老婆生病掉头发的事,他只是想调节气氛才开了玩笑。

 

听到这,你是否支持威尔史密斯的打人举动呢?

 

最后,我告诉你,威尔史密斯从小目睹了家暴,他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家人,不让他们受伤害。

 

这个时候,你又是否支持威尔史密斯的打人举动呢?

 

这是台湾的一个老师在威尔史密斯打人事件后给他的学生做的实验。自始至终,你的立场因为得到的信息不同而动摇过吗?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不同观点的营养健康方面的信息也是如此。我们只不过是看到了各类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一面罢了。

 

任何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不管来自媒体、专家学者、医生、名人,我们都应该去查证,而不是照单全收。

 

那么问题又来了,作为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怎么去查证呢?

 

科学上有个著名的证据金字塔,按照证据的质量将证据分成了不同的等级。从下到上,证据等级逐级提高。

 

 

从上图可以看到体外和动物实验是等级比较低的证据,如果看到某个标题,《XXX重大发现》,你点进去一看,动物实验发现了XXX,基本上看看了解一下就可以关闭退出了,动物实验离最后下定论还远得很,还是让子弹先飞一会吧。

专家、医生的个人观点和意见,证据等级其实也不高。不要被头衔所迷惑,要看这些专家、医生说了什么,证据是什么。尤其是家中老人,特别容易迷信各类专家。并不是所有的专家说的所有的话都是对的。

 

还有一些营养类畅销书,书中的案例都是作者自己的病人,从证据金字塔上可以看到,病例报告的等级仍然不高。哪怕这个作者是有博士头衔的医生,有过N多他认为成功的案例,只要没有其它大量相类似的研究同样得出他的结论,那么,大概率上也不可信,至少暂时不可信。

 

科学上有个重要的真理,一个结论只有经过不同的研究者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严格、反复验证后,才能被最终确认。

 

还有一些人,非常善于用一大堆各类文献来唬人,似乎只要搬出文献,不管其质量如何,就能佐证自己的观点了。但其实,各类研究文献实在太多了,要找到符合自己观点的文献,难度并不大。

而质量比较高的证据是需要做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不光样本选取要遵循一定的设计随机选取,而且必须要有对照组,最好被试者和研究者事先都不知道实验目的。比如,下图有关添加糖和肥胖症的研究证据。

证据等级最高的就是系统评价、meta分析了,是指将同一课题下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统计方法。相当于对研究结果的二次研究。

 

好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可信度就比较高了。是的,如上图所示,要看懂meta分析,其实门槛也是不低的。

 

那大众还有没有办法获得相对可靠的营养学信息呢?

 

当然有,获取营养学方面信息最好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去看行业内的学术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学术书感兴趣,并且看得下去。

 

而最简单保险的方法就是去看行业发布的各类膳食指南,比如,中国营养学会每隔几年就会更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目前这版是2016版的,2022版的今年也要发行了。这类指南可读性非常强,通俗易懂、操作性强。

 

除了面向普通大众的膳食指南,还有针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比如《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中国0~6岁儿童膳食指南》等等。

 

总结一下,面对五花八门的营养学信息,能信谁的?

 

我们可以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参考证据金字塔的证据等级,谁的结论有更高级别的证据,就信谁的。

 

对于一些暂时无法分辨的,可以参考各国的膳食指南。注意,是参考自己国家的膳食指南,因为各国饮食结构不同,只有参考本国的膳食指南才有意义。

 

不用担心膳食指南会过时,我们目前所得到的所有营养学知识需要通过对研究结果年复一年的反复确认,是非常缓慢的。这也是符合科学常规的,绝不是某些博流量的媒体喜欢用的,今天一个最新消息,明天一个颠覆性消息。

 

另外,很多人分享时喜欢说的,“有研究表明”,但又不说具体什么研究的,最好也先存个疑。

参考资料:

《营养学概念与争论》

《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共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长按二维码,食物君等你来串门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随机内容